出品:大河报三门峡运营中心
策划:房琳
(相关资料图)
执行:颜钊员冰磊 昝运峡贾小黎李亭 杨举权王倩 王振伟 郭娜丽 王洋卫一鸣 汪婷 胡佳乐 胡潇乐 宁平平 张鸿 张斌刘青青
陕州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化”赋能,全力打造名优果品
陕州区境内山岭起伏,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为多种果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区现有果树34万亩,其中苹果25万亩,小杂果9万亩,果品产业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3.9%,是该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陕州区果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和销售品牌化为手段,全力打造名优果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该区被确定为全国5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之一,有20万亩苹果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还被确定为河南省出口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苹果及果汁质量安全示范区,又通过对加拿大、智利出口果园认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二仙坡苹果”荣获2016年中国(北京)国际果蔬展览会年度“新奇果王”展品二十强,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陕州苹果、陕州红梨、陕州石榴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20年,陕州苹果成功入选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名录。2022年,陕州区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检。
陕州区店子乡:
“苦药材”种出了“甜日子”
在陕州区店子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各村群众正在忙着采摘西红花、黄精等各类中药材,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店子乡围绕“两种两养一围绕”的产业发展思路,共种植了林下中药材1.3万亩,栽植西红花、红色金银花、芍药等道地药材300余亩,建成杏林苑中医药康养馆、中药材初加工厂各1座,2021年被授予“河南省中药材发展强乡”、“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连亩成片的中药材为店子乡的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苦药材”种出了“甜日子”。
在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店子乡把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作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有效渠道。乡党委与河南宁寿堂药业达成协议,由宁寿堂公司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育苗、统一种植时间、统一发放到农户手中、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以确保所产药材的优良品质。同时,以中药材种植为载体,组织3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陕州区副区长、店子乡党委书记赵晓涛表示,该乡致力将山区的原生态资源优势赋能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引领产业发展、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中去,立足发挥五大产业(肉牛、中蜂、文旅、蓝莓、中药材)专班实效,着力推动全乡传统单一农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少数低收益向普惠高收益转变,不断提高全乡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陕州区硖石乡:
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开启发展“加速度”
“我们村的牛场即将竣工,预计8月底投产运行,投产后可存栏肉牛150头,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同时通过吸纳用工、秸秆收储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收。”邓金堂看着即将建成的牛场兴奋地告诉记者。
邓金堂是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荆山村党支部书记。
荆山村肉牛养殖场只是硖石乡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响应上级要求,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借助陕州区“养牛大县”和“养羊大县”的顺风车,先后申报肉牛养殖场、肉羊养殖场、桑叶鸡场等项目7个,目前已建成并运行项目5个,在建项目2个。同时,引导本土企业家发展藏香猪和梅花鹿养殖,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畜禽养殖为主、特色养殖为辅的养殖模式,着力打造硖石乡三道沟生态养殖品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收双赢。
“我们初步确定了1个样板村、5个示范村、7个辐射带动村的畜牧养殖业布局。”硖石乡党委书记朱晓博表示,该乡将鼓励各村和群众继续扩大传统养殖规模,重点打造梅花鹿、藏香猪等特色产业养殖,以点带面,推动全乡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陕州区菜园乡:
全国各地客商云集 争相收购“陕州桃王”
眼下正是桃子上市的季节。走进陕州区菜园乡过村,整个桃园郁郁葱葱,满眼的绿色尽收眼底,粉嫩嫩、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诱人的桃香沁人心脾。果农们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装箱……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丰收景象。
2018年,过村致富带头人郝督督回乡支持家乡建设,目前种植了12亩桃树。“一亩地一季可以产成品桃3000多斤,净收入大概有4000元。”说起过村的桃子,郝督督总会情不自禁地提起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他的桃林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前来赏花,他也会给游客介绍过村的桃花、桃子。
“陕州桃王”是过村早就打响的品牌,有早期、中期、晚期桃子,过村桃子鲜红艳美、果肉细腻,且具有耐贮、耐运等优良特性。同时,过村村委会注重开辟市场,通过直销、宣传等手段成功占领市场,吸引八方客源,最终形成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新疆、西藏、甘肃客商云集过村争相收购“陕州桃王”的局面。
菜园乡党委书记王涛表示,下一步该乡各村将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快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初步形成果、牧、菜、菌四大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助力村民增产增收。
陕州区甘棠街道:
“一村一品”,打造多元化产业品牌
作为三门峡市最大的李子种植基地,陕州区甘棠街道柳林村2200余亩多达十几个品种的李子正相继成熟。在甘棠街道“一村一品”战略的大力扶持下,全村李子产业年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小小的李子成了柳林村的“致富果”。
望着采摘一空的樱桃园,蔡白村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提起今年5月份在这里举办的甘棠街道首届农产品展销大会暨蔡白村第五届樱桃文化节,村民们仍记忆犹新,交口称赞。大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将蔡白樱桃品牌打响,其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蔡白的樱桃红旗的梨,柳林的李子大坪的菇,桥头的葡萄新桥的菜……一幅乡村振兴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甘棠故里徐徐展开。
甘棠街道党工委书记阴晓丽表示,甘棠街道将持续深化“一村一品”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多元化特色产业品牌,不断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全速推进乡村振兴。
陕州区原店镇:
创新发展思路,聚焦古村落开发
近年来,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岔里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餐饮、观光、住宿为一体的城郊生态旅游。
目前,该村已建成与陕州地坑院景区玻璃栈道相接、长500米的健身盘山步道,对前岔、后岔两个观光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了文化墙、文化长廊、凉亭,对温汤路沿线35户民宿院进行仿古式规划和施工。
该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户荒废院落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企业统一开发保护。利用矿温泉资源发展特色康养项目,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特色采摘和亲子园,发展特色服务业,充分发挥陕州地坑院和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板块旅游。同时,在保持古村原貌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古村项目开发,做好交通、水网、景观环境和窑院改造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原店镇将以‘梦想改造家’栏目拍摄为起点,按照陕州区委、区政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以‘一体设计、分期开发、公司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全面开发岔里古村落。”原店镇党委书记吕鹏表示。
陕州区大营镇:
瞄准“葡萄第一村”,探索致富新路子
走进陕州区大营镇城村西连接线上的连栋温室大棚,棚内栽种的葡萄苗已经攀上葡萄架,架下是已经挂果尚未成熟的阳光玫瑰,工人正在藤下辛勤地劳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实而又幸福的笑容。
城村土壤以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为主,水分、光照充足,适合大规模种植葡萄。依据自然环境特征,该村大力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致力于打造“豫西葡萄第一村”。
为了更好发展高品质葡萄种植,大营镇争取资金建设双拱连栋薄膜温室大棚,并与洛阳吉瑞农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弥补城村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定期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答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统一建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营销的“五统一”模式,打造城村高端葡萄品牌;试种新品种葡萄,逐步实现葡萄品种的更新升级;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高端市场进行销售。
“城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立足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阳光玫瑰品质,提升城村葡萄的知名度,提振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将葡萄产业打造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大营镇党委书记田炜说。
陕州区西张村镇:
做精“四大产业” 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2023年初,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积极申报了“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和“河南省产业强镇”,预计后半年可获批复。获批后,可获得省级奖励资金。
该镇为何有这样的底气申报?
近年来,西张村镇以“打造三门峡市黄金苹果示范带”为载体,全镇年产苹果10万吨,相继注册了“甘山红”、“龙陕山”等商标,先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安装两套高品质苹果分拣设备,充分发挥甘山红农业有限公司、龙陕山果贡天下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苹果产业向优质苹果基地迈进。
发展壮大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发挥鸿润养牛场、田园牧业养猪场、丁管营村扬翔农牧万头养猪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镇年可出栏22万头猪、8000头肉牛、22万只禽类。新引进恒沃牧业有限公司,计划投入5000万元,打造集种、养、餐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
该镇还充分发挥富康食用菌农民合作社、军强食用菌合作社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食用菌年产量达2100万公斤。在原有2000亩大田蔬菜的基础上,近年来建成238个蔬菜种植冷棚、43个日光温室大棚,带领群众发展短平快的蔬菜产业。
西张村镇党委书记燕生表示,当下“三农”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经济、乡村产业活起来。“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抓产业、上项目,做优、做特、做精全镇‘果、牧、菌、菜’四大产业,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陕州区观音堂镇:
支部领办合作社 激发产业新动力
近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一块块被刚翻过的泥土显得格外肥沃,蔬菜大棚里飘出来的一阵阵果香菜香沁人心脾,田野上烟叶、红薯苗、金银花……一抹抹绿意凸显着产业的勃勃生机。
观音堂镇立足实际,以村“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激发产业发展动力。目前,观音堂镇10个村成立了支部领办合作社。
陈营村成立朝阳、朝晖2个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葡萄、蓝莓、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形成了“传统农业稳定受益模式,集体劳动、大户承包、村民受益模式,现代农业探索发展模式”三种模式。
君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5人,其中村集体股份占比20%,个体户占比80%,2023年已经流转300余亩土地发展红薯和中药材。近年来,经过支部全体人员的不断摸索和尝试,红薯种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今年300亩的前期投入土地流转费用、人工费用、种子、施肥等折合下来在40万元左右,年收入在90万元;按照30%用于合作社运行和扩大规模之外,其余收入63万元用于分红,村集体每年预计增收12.6万元,预计君王村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
“我们要立足实际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观音堂镇党委书记陆伟峰表示,该镇将继续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深度融合,在巩固提升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带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自主产业,持续壮大主导富民产业,引导群众参与生产经营,提高群众产业链增值收益,确保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陕州区张汴乡打造产业特色,推进乡村振兴
“四大片区”撑起三产融合新格局
近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的西瓜大棚内,一排排绿色瓜架排列有序,一个个“吊”着长的西瓜在藤蔓之中时隐时现,圆滚滚的“吊瓜”表皮光滑、纹路清晰。
西王村建设高效日光温室47座,主要种植黄瓜、吊网西瓜、香瓜、西红柿、羊肚菌等特色产品。由于种植的大棚瓜果质量优、口感佳,备受市场青睐,农民年增收可达10万元。在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后,张汴乡积极对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种植业,目前建起果蔬种植大棚145个,正在新建温室大棚10个。
近年来,张汴乡坚持“产业强乡、特色兴村、旅游带动、强基富民”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方面,建成了特色产业“四大片区”,即西王村年产果蔬500吨的日光温室果蔬采摘大棚片区、刘寺村5000亩桃子种植产业片区、二仙坡张汴分公司的1500亩优质苹果种植片区、曲村1000亩户太葡萄和地坑院旅游的休闲旅游片区,实现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框架。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以‘五星级’党支部创建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群众种植农产品,打造产业特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乡有效实施。”张汴乡党委书记孙艺平介绍。
陕州区张茅乡: 调整产业结构 农户收入明显提升 近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东村蔬菜基地的西红柿喜获丰收。基地大棚内,一棵棵藤上挂满了西红柿。 红像玛瑙、绿似翡翠、黄如琥珀的“水果西红柿”在绿叶的掩映中煞是喜人。村民们分散穿梭于大棚内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以备销售,丰收的喜悦“甜”到了心里头。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张茅乡东村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成立了三门峡市陕州区绿盛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0余亩种植红缨子高粱。2022年高粱销售产值约220余万元,为支部合作社带来2万至3万元的收入,合作农户收入整体提升了万余元。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张茅乡按照“坚持党建引领、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和“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以及“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发展模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将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种植、高粱种植、洋姜产业、连翘深加工等生态特色优势产业。 张茅乡党委书记刘锋表示,将继续在做活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全乡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做出特色,做大优势,做强品牌。 |
陕州区王家后乡: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
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赵里河村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抓产业,通过发展红薯、油菜、豆类等特色种植,引进龙头企业,流转土地600余亩。部分农户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为了能够落地产业项目,改变农户传统种植思想,也为了增强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信心,赵里河村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等积极跑腿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考虑到种植风险还专门聘请专家现场授课,联系销售渠道,打消群众的顾虑。
截至目前,该村贫困户种植油葵369亩、油菜287亩、花椒230亩、果树300亩、连翘200亩,带动贫困户53户96人。参与贫困户每年额外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该村还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10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协调资金打成一口机井,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陕州区王家后乡党委书记郭磊告诉记者,近年来,王家后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统领,依托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坚持“以养为主,以种为辅,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原则,以王家后乡神农牧场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打造万头西门塔尔、夏洛莱、黑毛和牛优质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大力推进万亩高粱和万亩玉米种植,搭建500亩玉露香梨种植基地,高标准谋划和建设好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千亩优良品种水果休闲采摘园,打造“采摘+垂钓+民俗+旅游”休闲综合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陕州区宫前乡:
努力打造“豫西艾草小镇”
7月4日,走进三门峡市陕州区宫前乡头峪村艾草加工厂,一阵浓郁的艾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碌着切割艾柱、包装产品。该厂的产品展示柜上摆放着一系列艾产品,有艾条、护腰、熏棒、艾药膏、背心、艾月饼、艾茶等。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2017年头峪村村两委考察发现头峪村及周边村野生艾草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村两委、群众代表、党员大会一致通过发展艾草项目、建设艾草加工厂,此想法也得到宫前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过前期的市场考察调研,乡党委、乡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南阳等地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河南立康生物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宫前乡进行全乡总动员,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并鼓励村民种植艾草。
截至目前,头峪村艾草加工厂已建有两个标准化车间,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可直接安排60人厂内就业,年加工艾草7000吨,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同时,该乡已有920户农户种植艾草5000亩,其中脱贫户340户种植3000亩。
“接下来,我们力争将艾草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将宫前乡打造成豫西艾草小镇。”宫前乡党委书记高江波说。
陕州区西李村乡:
小辣椒撑起大产业
走进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搬迁社区的烘烤车间,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大家忙着分拣、烘烤、过秤。
在辣椒种植田里,一串串饱满的红辣椒压弯了枝头,种植户正在利用晴好天气抢摘成熟的红辣椒,鲜红的辣椒让大家喜笑颜开。
据了解,西李村乡近年来以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辣椒产业,采取“集体产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种植”的模式,提高群众收入。
“小辣椒撑起了大产业,鼓起了种植户的‘钱袋子’,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劳动力就近就业。”西李村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西李村乡地处丘陵地带,红土地非常适合红薯生长,附近的白埠、柳沟、岩里、岳庄等村都大量种植红薯,今年全乡红薯种植面积近万亩。红薯无论熬粥还是烤着吃都颇受欢迎,也可用来加工淀粉、粉条等,用途广泛。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